盛心七频道 > 心理百科 >  青少年(12-18) > 文章列表

别让“讨好型应对方式”毁了孩子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0-01-05 来源:盛心阳光 关键词:孩子 父母 方式

 

1

一汇演要进行选拔比赛了,每个班都要出三个节目。苗苗能歌善舞,是老师特别中意的一个人选。可是,在表演节目那天,她却拒绝表演,在老师百般哄劝下,苗苗才说了,如果她去表演,李晓亚就再也不和她玩了。她妈妈看到她这样,又气愤又无奈,说苗苗从小和李晓亚在一起长大,在一起玩的时候,什么都是听李晓亚的,新买的玩具,只要李晓亚想要,即便自己是一万个不愿意,最后也会给李晓亚玩。后来,老师和李晓亚妈妈沟通了一下,这事才得以解决。但是,苗苗临场发挥却特别不好,因此落选。很显然,苗苗是在讨好李晓亚,而且,她也习惯了这种和李晓亚在一起的相处模式,也无法控制自己讨好的行为。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的斯派维,他有一颗聪明绝顶的大脑,十岁的他就发明了永动机。可是,他也都知道,爸爸爱弟弟多一点,因为弟弟像爸爸一样有牛仔的个性和爱好,而他只是一个喜欢图纸和科学的小宅男。在学校和家里他都不被认可,于是,他努力去讨好身边的人,试图去融入他生活的环境。弟弟喜欢玩枪,他就绘制枪的声波图,他想着这样就可以和弟弟一起玩了,结果却导致弟弟玩枪走火而死亡。即使父母没有批评他,可是,他那一颗敏感的心,却总觉得自己有责任的。如果他不去讨好弟弟,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可他控制不住讨好弟弟,以及身边的所有人。从幼儿成长发展来看,他们对家人是有要求和需求的,甚至,会耍一些“手段”来满足自己,这才是符合成长规律的。什么时候他们会变得小心翼翼,察言观色,把自己的想法隐藏,一切以别人高兴为准则,成为了一个惯用讨好型应对方式的人呢?也许就是从感到自己被孤立的时候,因为一个孩子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为了得到那一份爱和关注,他会刻意的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2

讨好型应对方式并不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性格,而是跟父母平时教养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父母本身对自我、对家庭缺少积极认同和价值感,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孩子去听从自己的安排。比如,当孩子调皮的时候,他们会说:“乖一点,不然别人会讨厌你”,“你要分享,才会有好朋友”,有时,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利益或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去满足别人。

一个朋友搬了新家,为了女儿可以尽快有要好的朋友,她经常会邀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有一次,小朋友弄坏了女儿特别喜欢的一个玩具,当时她女儿就不高兴了,生气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朋友批评自己的女儿小气,说她这样以后不会有朋友的。等到同学和家长走的时候,还不顾女儿的反对,把一个芭比娃娃送给了女儿同学。家长的这种大方,和不顾孩子的感受,就是在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别人开心才好。在父母潜移默化的言行影响下,孩子就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来做事,哪怕委屈自己,牺牲自己的感受,极容易变成了一个“讨好型应对方式”的小孩。

1、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幸福。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常常大吵大闹,冷言冷语,甚至,时不时来一场“华山论剑”,而事后,关于孩子的安抚工作没有做好,比如,告诉孩子我们不是在争吵,只是在讨论,可能声音有点大。而且,和好也要当着孩子的面。没有做到这些,也会增大孩子“讨好”的几率。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可能认为由于自己的“不听话”或者“不懂事”让爸妈生气,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听话,迎合父母的想法,强化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但是,如果在父母争吵后,告诉孩子,和他们无关。有一段时间,弟弟和弟妹因为一些家里的琐事经常争吵,而之前那个经常嚷着买玩具,要去游乐场的小侄儿,突然变乖了,会小心翼翼地问弟妹:“妈妈,我自己吃完了饭,你心情好不好?”“我乖乖睡觉,你就开心吧?”从一个喜欢说“我不喜欢你了”的孩子,摇身一变,非常注重别人的感受,说明他在改变,在他争吵的环境里,他努力做好自己,因为希望这样父母不会争吵,很显然,也增加了他变成“讨好型应对方式”的孩子。

2、经常否定孩子的家庭。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如果长时间去用否定的态度去教育孩子,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同时也容易形成讨好的性格,从而希望以此得到父母的肯定。孩子画了一幅画,欢喜地希望得到表扬,你却说:“画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你说:“我们家穷,买不起那么多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听话、懂事,得到了别人的称赞,但实际上孩子是胆怯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

“讨好型应对方式”会让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善良”,认为吃亏是福,但实际上,“讨好”的危险在于,孩子在成人后习惯性地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处理其它社会关系,“讨好”也会大大地降低幸福感。《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里的斯派维后来决定一个人离家去领奖,在路上,即使饥饿难忍、孤独和害怕,可是,他战胜了自己,学会了在意自己的感受,不用再去讨好任何人。父母在平时的生活里,如何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养成“讨好”的人呢?

1、给孩子无条件的爱。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无条件的爱,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营养”。即使孩子犯了错,父母在批评教育后,也不忘了说一句“我依然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获得满足,心里不会因为爱的匮乏,而去关注别人是否关爱他,也不会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去讨好别人。不缺父母爱的孩子,心理才是自信和健康的。

2、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父母长期的高压和专制主义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引发孩子的“讨好”模式。允许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给孩子选择和参与意见的机会,即使意见不同,也要跟孩子解释,为什么父母的想法更好,这样的有商有量,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心,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有主见,不会随便依附别人的想法,在有异议的时候,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

3、培养孩子充实富足的内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讨好型应对方式”孩子的认知中,他们通过“讨好”别人的方式,来获得赞赏和认可。父母应当引导孩子多关注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通过努力和提升自己,去获得别人的赞许和认可。比如,发现孩子的兴趣,加以培养,发展特长。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自我确认感、自我满足,当自己足够好的时候,自然能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心若盛开,不怕别人不来。

4、多些欣赏和鼓励孩子年龄小,自我认知能力欠缺,对自我的认知只能来自父母的评价,在教育的孩子过程中,父母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孩子才会信心百倍去发扬自己的优点。得到欣赏和鼓励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强,不会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而去讨好和迎合别人。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写过一本书《讨好是一种病》,在书中她写道:“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阅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一个人在好好爱自己之后,才能更好去关心别人。“讨好型应对方式”的孩子,因为过度去迎合别人,而失去了很多快乐和幸福,这本身就是违背成长规律,长大以后,也注定会成为一个内心缺乏幸福感的人。让孩子成为一个会“讨好”自己的人,这才是父母需要做的一件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