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心七频道 > 心理百科 >  学龄儿童(6-12) > 文章列表

当心!你的唠叨变成孩子的毒药!

发布时间:2020-12-05 来源:网络 关键词:孩子 唠叨 父母

当心!你的唠叨变成孩子的毒药!

一直以来,父母喜欢把孩子当作幼苗来浇灌培养,无微不至。可是凡事要有度,唠叨式的父母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大家不仅习以为常,而且深以为然。但是,这些做法让父母只顾看到孩子短期取得的成绩,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孩子自主人格的培养,结果无异于揠苗助长。

华人对后代的教育是全世界范围内来讲是非常闻名的,尤其是虎妈虎爸一度成为大家的标杆,使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更加理直气壮,大部分父母穷尽8小时之外的精力扑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

但是心念是好的,方法却要小心了。很多父母因长期望子成龙的焦虑,形成一个唠叨的习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每一刻的行为都千嘱咐万嘱咐,殊不知慢慢让孩子处于逃无可逃的压抑处境,原本的关心、教导慢慢变成一剂慢性毒药,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

1、唠叨,损害孩子对美好生活的体验

一个长期处于爱与阳光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以无比的热情去热爱生活,以宽容的胸怀去关心别人,并乐于付出,愿意分享,这必定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人。

相反,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下意识地将唠叨变成关心孩子的习惯,其实是大大降低的孩子对生活的幸福感,进而降低孩子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本来阳光灿烂,却会因为一些小事,被父母唠叨,非常大煞风景,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影响兴致,就会影响孩子对生活的美好体验,对生活的热情也大为减少,其实也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亲情关系。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来审视生活,不能以父母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在成长中有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形成和成人一样的习惯,只有慢慢引导,行为习惯才能养成,而且有些习惯并非一定要象父母规定的这样。过早地给孩子这样,那样,生活的局限就太多了,乐趣就少了很多。如果说学业让我们的孩子们少了不少童年,那么请不要再让唠叨去损害孩子有限的幸福感。

让子弹飞一会! 让孩子慢慢成长!生活就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图谱,世界上没一片叶子是一样的。

2、唠叨,错失孩子改正坏习惯的机会

说实在,父母的唠叨大部分是为了提醒孩子改正坏习惯,“不要玩手机!”“上课不要开小差”,“考试不要粗心”,但是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呢?

因为像农药一样,过度使用就使虫子产生免疫力,唠叨也一样,孩子反复听到父母的同样的话,内心开始抗拒,下意识就会选择性失聪。父母只要开口唠叨,就在脑中想方设法躲避,尽可能想着与当前唠叨毫不相干的东西,从而忽视掉父母的声音。父母唠叨一辈子,孩子的坏习惯还是一辈子。

真正要帮孩子改正坏习惯,还是要做双方交流,听听孩子的想法,困惑,尝试找找各种原因,指导其改变,而不是停留在嘴上的唠叨。持续地帮助、监督孩子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就有机会,远比唠叨一百遍要强的很多。

3.、唠叨,扼杀孩子的独立与责任感

大家可以发现一个现象,社会上成熟的早,独立性强的年轻人,大部分是无需父母过多的管教和唠叨的。有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指条件差的家庭,父母在时间、精力、物质条件方面都无暇顾及孩子,使得孩子早早有独立处事意识。这个从正面案例说明,孩子的独立不需要唠叨。

父母貌似关心孩子,如果不停的唠叨和说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有人会提醒,便不会用心做事。长期以往,经常被唠叨的孩子,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变得懒惰、散漫,丢三落四,满不在乎,通常会唯父母是瞻,难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有很多到了婚恋期的年轻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就显得没有真情投入,不会认真倾听,不会主动关心对方,而将父母的意见占居主要的地位,实在是一种唠叨下长不大的孩子。

4、唠叨,慢慢地侵蚀了孩子的自信

你怎么老是这么拖拖拉拉,不抓紧时间怎么行,看看人家乔乔,在学校就做好作业了,一个晚上做个两本课外题……”孩子作业经常做得很晚,确实也存在拖拉的行为,一部分父母就受不了,天天唠叨。这种唠叨其实是父母自己不满意,带有指责,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期望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唠叨就变成了时时的对比,让孩子总感觉到不如别人,让孩子感觉自己就是这么拖拉,就是这么无能。

长此以往,孩子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作业做得越慢,没有改观,就慢慢会产生不自信!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或选择都不自信,总担心做不好,担心别人指责,所以在行动力方面会表现很差,显得懦弱,胆小,迟疑。宁可跟随大流,不敢自己作主。

5、唠叨,埋下孩子的逆反根源

长期以往,父母将唠叨视作关心,视作教导,往往以为家长身份,居高临下,这些唠叨都是真理,经验,明显表现出强势地位。没有真正的思考唠叨的内容是对,是错,一股脑向孩子强行倾倒,孩子就算想说也没有招架之功,更别说有反抗了。孩子长期在一种压抑环境中,心中慢慢会积累不满,当他的不满无法与父母沟通,就需要其他地方有发泄通道。

所以同学之间过激行为,一部分是父母环境造成的,孩子与家长或与老师的关系会越来越难相处。如果等到青春期来临,是火山总是要爆发了。很多意外事故往往出呼人所意料,并非是孩子的个性暴躁,而是长期受压抑后一次性集中式地爆发。像很多学生对老师的伤害事件,同学之间,同事之间一言不和就动粗的恶性事件,大家往往分析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与对错,事件发生前后的事件调查,却没有关注、分析当事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背景。像早些年前的马加爵,近年的复旦研究生毒杀室友事件,当事人都不是粗暴狠毒的人,都是善良听话的孩子,其实根源可能早就在父母的唠叨中埋下了,他只是对强权的一次突发性反抗。

你的唠叨,也许正在扼杀孩子的成长。好父母会尊重孩子,”,只是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