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爱看《犯罪心理》吗?这部热播的美剧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你是否也为剧中经常提及的犯罪画像着迷,那你知道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
而国内学界最近几年才开始研究,成果尚不多见。随着国内犯罪形势的变化,带有变态心理的系列性杀人案件频发,犯罪心理画像开始成为侦查学界的热点话题。那么,为什么它能在变态杀人案件的侦查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将从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原理入手,探讨其在变态杀人案件侦查中的特殊功能。
犯罪心理画像是从研究变态杀人案件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外研究最多的也是其在变态杀人案件侦查中的运用,那么,为什么犯罪心理画像可以在变态杀人案件的侦查中应用?
从理论上考察,犯罪心理画像的原理和变态杀人案件在理论的某个点上发生了交叉,使得可以利用心理画像技术,分析变态杀人案件,这是其对变态杀人案件有特殊效果的主要原因。
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后天学习得到的,不同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个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样,人类的攻击行为也是通过观察和亲身学习获得的,犯罪行为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犯罪心理决定下形成的。 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彼此交互作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后果,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在产生不良心理,在犯罪心理的作用下,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构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构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或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犯罪人的行为特征记录着犯罪人的人格特征,同时也就记录着犯罪人的生活环境特征。如果我们能发现犯罪人的特定犯罪行为就不难发现他们的特定生活环境。通过对犯罪行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可以推测犯罪人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勾勒犯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描绘犯罪人的社会性特征,为缩小侦查范围、甄别犯罪人提供有益的帮助。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正是依据了犯罪心理学的这一基本理论,只不过是将其颠倒了过来。心理画像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犯罪现场———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犯罪环境———犯罪人,即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一致性、互动性原理,从犯罪人的行为特征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文化程度、技能、社会地位以及生活习惯等特征。 |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这一思维过程符合犯罪的心理学原理,并且符合犯罪人的犯罪过程,因而是科学的、客观的。犯罪行为必定会留下心理痕迹,犯罪行为承载着犯罪人的心理,而犯罪心理是特殊环境的产物,所以通过分析犯罪心理痕迹就能够推测出犯罪人的一般特征,这是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原理。
犯罪心理画像的另一重要原理是物质交换原理,这是由埃德蒙·洛卡德(Edmond Locard)提出的:“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必然会有一种物质交换。”洛卡德认为“当任何人与某个物品或其他人发生接触时,一种相互的物证交换将会发生,通过认识、记录和检查这种证据交换的性质和范围,可以把罪犯与特定的位置、各种证据以及被害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犯罪行为是一个物质交换的过程,现场是犯罪行为能量转移的结果。犯罪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或借助一定的工具物,作用于对象物、环境物,这必然形成犯罪人与关系物或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形态、能量、成分、位置关系的交换与转移。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心理信息的转移和交换,心理信息在作案人的大脑中形成,通过犯罪行为作用于现场的物质上。因此这种交换或转移可以是物质的,即物质痕迹;也可以是心理的,心理信息会附着在物质上,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即心理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