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人即是地狱”;也有人说,“老子天下第一”。前一种是高估了危险;后一种是高估了自己。这些都是认知偏差。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类似的认知偏差,例如人们在判断他人行为原因的时候,容易高估性格的影响而低估环境的作用。比如把别人的沉默当做内向,却忽视了你们之前缺乏共同语言。而男人在判断女人是否喜欢自己的时候,又常常是一个乐天派,对方的回眸一笑常常会被他们理解成为以身相许。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认知偏差呢? |
错误背后的进化逻辑
如何解释认知偏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经济学家认为,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程序应对复杂环境,因此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不过,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M. G. Haselton)和列托(D. Nettle)认为目前已有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给出的都是表面答案。他们提出了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通常的决策不是犯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犯哪种错误的问题。
简单地说,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
错误肯定是把噪音当成信号,比如把没病的人识别为有病的;而错误否定则是把信号当成噪音,比如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两类错误,在进化环境中通常具有的代价是不同的。
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都是自然选择配备给人们的行为手册,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适应世界,因为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就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举例来说,把有毒的蘑菇当成没毒的风险就远远高于相反的情形。因此,假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找吃的,看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蘑菇,在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有毒的情况下,假设蘑菇有毒的代价无疑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种判断可能是错的),顶多就是挨饿。可这位老兄要是饥不择食,假设蘑菇是没毒的,恐怕就有中毒身亡的代价。因此,认为不熟悉的蘑菇可能有毒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
有些错误其实很靠谱
错误管理理论能够解释和预测许多有趣的心理现象,下面列举一些有趣的案例。
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升高时,人们会高估音量变化的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升高常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人们高估这种冲向自己物体的速度无疑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反应时间,因为对方极有可能是来者不善的天敌。类似地,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们会高估这段距离的深度。这会让人在面临高度情景时更加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而不是相反。比如,他们在下意识里会把残疾人、破相者以及肥胖者跟疾病联系起来,把他们当作病人看待。这样做的损失通常很小,也就显得自己很不友好、善良而已;但如果他们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在缺医少药的蛮荒时代,那危险就大多了,很可能被疾病传染,甚至死掉。
排外心理也跟认知偏差有关。虽然陌生人不一定都是坏人,问题是人们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精确判断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既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判断的代价不同,把坏人当成好人的代价无疑更大。因此默认陌生人是坏人的排外心理,其实是帮助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锦囊妙计。
男女之间的认知偏差有别 男女犯错,各有特色 错误管理理论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单单说明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偏差现象,也有力地预测和解释了男女两性在择偶领域为什么会犯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所以存在和维持的根本原因在于,相比另外的错误,它们能够带来更多的好处和更少的坏处。 对女人来说,听到男人说“我爱你”是令人激动的浪漫情节。问题在于,男人的承诺可能是真心真意,也可能是虚情假意。一个女人可能把真的承诺当成假的,也可能把假的承诺当成真的。两种错误之中,后者带来的代价对她们而言尤为沉重。因此,女性可能会“错误”地低估男性承诺的可靠程度。男人的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于是在女人可能会进行默认地烘干处理,以便减少水分。 |
2000年,哈瑟尔顿和巴斯(D. M. Buss)通过两个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他们要求男女大学生评价一系列男女交往的行为,判断它们多大程度上代表对方有意愿跟自己发展长期关系,结果发现女生打分明显低于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