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填色,也是冥想
提到冥想(meditation),人们可能会首先想到参禅、打坐。而事实上,心理学上所说的“冥想”是一种更宽泛的概念,它的核心宗旨是将身心带回到“此时此刻”。冥想的重点是对精神上的注意力的控制。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头脑中不断计划着未来的事情,不停的为今天、明天、后天、下个月的工作而烦躁。或是不断思考过去犯下的错误,为无法改变的经历而烦躁。而冥想则是与这完全相反的状态。它强调人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当下这一刻,集中到自己身上,不带任何思绪、情感、偏见,静静的接收和感知身体的运作。
很多活动都可以帮助人回到当下。此类活动均可以认为是带有冥想性质的,填色游戏也是其中的一种。面向成年人的填色画有着纤细复杂的线条,促使人们更加集中注意力,专注涂绘。此外,对不擅长绘画的普通人而言,填色又是相对容易坚持完成的任务,在进行过程中不至于因为失败而产生太多焦躁。
心理学家们也将高度专注的状态称为“心流”(Flow),这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感觉不到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能以极高的效率完成手中的任务,并且产生充实的感觉。在信息时代,很多娱乐方式是碎片化、容易让人分散精力的,例如当你玩手机时,你的注意力会在微博、微信、游戏等各种应用之间不断跳转。而与之相比,专注的状态在放松身心方面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除填色、绘画以外,带有冥想性质的活动还有很多,如烹饪、运动、书法练习等。无论是专业的冥想训练(如瑜伽、关注自身呼吸,身体扫描),还是带有冥想性质的活动,只要能让你迅速将注意力收回到当下,它们也都可以带来“减压”效果。
释放情绪,“画走”冲突
绘画帮助人放松心情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创作”的过程。当人们选择用音乐、电影来消遣时,他们更多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绘画、写作等活动则涉及创作和自我展现的过程。
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烦恼来减轻压力。但有时候倾诉并不容易进行,单凭语言也可能并不足以表达内心全部的想法,个体可能也有自身无法察觉到的情感和冲突。这时,艺术创作就可以成为一种释放情绪的补充方式。人们在绘画中无意识地展现着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也会释放内心的感情与冲突。所以,绘画的过程也就成了舒解的过程。
在心理治疗中,绘画的方式也有不少应用。在现代心理学的领域中,艺术治疗(art therapy)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测评和治疗方法。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与咨询师共同分析,解释画作也能让来访者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见解。
除此之外,填色绘画可能也会让人想到童年的游戏,进而使人产生积极、正性的回忆。这或许也是它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每个人的特点和喜好各不相同,除了绘画和填色,也还有很多其他释放压力、赶走焦虑的方法可供选择。例如,书写烦恼同样是可以帮助减压的方式。此外,减压活动应成为个体生活中的固定的部分。如果总是临时寻找,计划减压活动,个体的不安、焦虑感也会随之上升。所以,找到合适自身的减压活动,并让它其成为自己生活中例行的一部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