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辅导个案透视家庭
时间:2013年06月18日 来源:华人应用心理学网 关键字:心理辅导 家庭
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大师弗吉尼亚•萨提尔曾说,家庭生活好比冰山,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十分之一。就像航海人的命运操在埋伏水底的冰山一样,家庭的命运,也操在每日家庭事件下所蕴藏的感觉、需要和沟通形态中。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来举几个例子吧。
他的家为什么在高塔上
有个10岁的男孩,我们权且叫他小浩。这年冬天,小浩得了一场重感冒。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星期后,小浩该去上学了。说来也怪,早上起
来小浩还好好的,可一到学校他就开始头疼恶心。老师以为他还没好彻底,就让他回家休息。可一回到家,小浩的所有症状很快就统统消失。他能吃能喝,有说有笑,看不出有任何的不舒服。第二天、第三天早上,每当小浩背起书包,就浑身不舒服起来,甚至还出现呕吐、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小浩的母亲去美国留学已经几年了,父亲最近到外地出一个长差,家里只有临时从老家赶来的奶奶。吓坏了的奶奶赶紧带小浩去医院,可左查右查,什么毛病也没查出来。无计可施的奶奶托人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和孩子谈谈。我和小浩聊了一会儿,觉得他并不是装病,是真的感到了不舒服。但这不舒服的后面,会不会有些心理原因呢?我拿出一张纸,对小浩说:“你画画吧,就画画自己的家。”小浩一直特别爱画画,所以三下两下就完成了。
我拿过那幅用铅笔画的画,心里不禁一沉。
小浩的“家”在一个高高的塔形建筑上,一道电网做成的围墙围着这座高塔。围墙是完全封闭的,没有大门。电网所围住的地上,还画着密密麻麻的横线竖线。我问小浩那是什么,他说是电子保安系统。高塔上面的“家”里有两个人,小浩说,大的是爸爸,小的是他自己。那个爸爸脸朝外,正看着远处什么地方,而小浩则躲在一个角落里。只露出一个小脑袋,一截小身子。在画的右下角,小浩
画了一辆小汽车,他说那是妈妈正开着车回家来。
原来小浩生下来没半年,因为妈妈要出国,就被送到奶奶家。小浩一岁半的时候,妈妈回国探亲,觉得奶奶太惯孩子,就把他带回北京,交给一个年轻保姆照管。谁知这保姆是受不了丈夫虐待才逃出来的,情绪十分不稳定,有时因为想念自己的孩子,会在梦中惊叫。和她睡在一屋的小浩,常被保姆的哭声惊醒。小小的他,在黑暗中吓得发抖。后来,小浩进了幼儿园。爸爸也下海经商了,经常忙得顾不上按时接他回家,小浩便成了令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最后一个孩子”。到小浩上了小学,有时爸爸实在分身无术,只好一连几个小时把他独自锁在家里……
小浩就是在这种动荡不安、缺乏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他的内心深处极不安全。可以说,他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却总是不在身边。高塔上的家、没有大门的电网墙和电子保安系统,是小浩心理恐惧的真实写照;而爸爸望着窗外的姿势及妈妈遥远的距离,都再生动不过地说明了这一家人的关系和孩子心中的渴望。
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告诉小浩的奶奶,请他的爸爸快些回来。有趣的是,小浩的爸爸一回来,他所有的毛病都不治而愈,第二天就高高兴兴地上学了,以后也没再犯。
孤单无助的小浩并不知道,自己的“怪毛病”正是一种无言的呼告:“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的关心!”
孩子对父母关爱的需要和父母不能满足孩子需要的状况,就是这个家庭水面下那一部分“冰山”。
她用洗手挽救了父母的婚姻
近年来,有不少父母主动寻找心理医生帮助他们的孩子,可他们不知道,无法管教或有“怪毛病”的孩子,往往是整个家庭的“替罪羊”。孩子的毛病,反映的是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
那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秀气,懂事,在一所重点中学念高一。可她有个毛病,就是总要不断地洗手,一天能洗上百次。爸爸妈妈知道她出了心理问题,要她克制自己。可越克制,她的问题越重,甚至开始出现失眠等症状,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忧心如焚的父母,带着她来找我进行心理辅导。
见第二面的时候,我们的谈话渐渐深入下去。我发现,这个女孩的强迫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她父母的婚姻危机几乎同步。这当然不是一种巧合。
女孩上初三的时候,妈妈开始怀疑她的爸爸有外遇,不断地跟踪、盘问丈夫。也许是因为太孤单,太无助,太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了,妈妈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女孩说,她爱爸爸,也爱妈妈,非常害怕爸爸妈妈会离婚,整天提心吊胆的。有时爸爸回来晚了,妈妈便会和她唠叨。她一方面替妈妈着急难过,另一方面也对妈妈的唠叨十分反感,她觉得妈妈不该把这些事告诉自己。
水面下的“冰山”还不仅于此。女孩告诉我,她偷看过爷爷的日记,知道爷爷曾有过外遇,奶奶为此半辈子耿耿于怀;而女孩的外公是在“文革”中自杀的,当时妈妈年龄比她还小,或许因为这个心理创伤,妈妈一向非常敏感脆弱。
把女孩的家庭图谱画下来,我就清楚地看到了整个家庭对女孩的影响。无论是她自己的家,还是上一代家庭,都有很多令她感到不安的地方。她知道太多的家庭秘密。又为父母的婚姻忧心忡忡。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得“病”了。而她的“病”成功地使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她身上。爸爸妈妈眼看这个学业优异的女儿一天比一天消沉,把一双手洗得发白了还要不停地洗,不禁忧心如焚。他们暂时忘掉了彼此的怨恨,携起手来帮助女儿。由于有了女儿这个共同的关注对象,他们有了更多的对话,开始交流与沟通。一场婚姻危机,就这样暂时缓解了。
所以,有心理学家说,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其实是最孝顺的,他们怪异的行为,给一家人制造了一个重新调整的机会。
自杀的女儿和隐身的妈妈
但是,当孩子成为整个家庭问题的“替罪羊”时,有时也会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有一个24岁的女孩因为失恋企图自杀,所幸只摔断了一条腿。几天以后,她提出想和我谈一谈。奇怪的是,我发现家中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她的母亲却像个隐身人似的,根本不出面,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忙里忙外。于是,我约这位母亲单独谈一谈。没想到这位端庄的女士一开口就说:“当初我想嫁的根本不是孩子的爸爸。”我吃了一惊,也开始明白女孩的问题不在女孩身上。
原来,这位女士的父亲“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国民党特务”,她也成了“狗崽子”。后来下乡插队时,她爱上一个“老高
三”同学,但对方也是“黑五类”出身,其父是个有名的“大右派”。她的父母认定这种“黑”与“黑”的结合,只会使女儿更加不幸。他们用绝食、断绝关系来阻止女儿与她的心上人好下去。最终,父母托人介绍,让她嫁给了这个"根正苗红"的丈夫。婚后,两人性格与情趣的差异很快暴露出来,但因为有了女儿,他们没有离婚。丈夫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女儿身上,她则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她在单位里的位置越升越高,工作越来越忙,她也越来越不愿意回家。
然而,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的丈夫,却把女儿惯得不像样子。他对女儿的关心简直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不仅到了高中还要接送女儿上下学,而且女儿一离开自己,他就担惊受怕,生怕女儿会出什么问题。但女儿毕竟一天天在长大,她开始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需要有自己的社会交往。慢慢地,她和父亲的关系变得难缠了。她既讨厌父亲对自己的束缚限制,又离不开父亲的关爱照顾。这种难解难分的关系,搞得她和父亲都很痛苦。这时,她开始恋爱了。有趣的是,她和男朋友的相处,几乎和父亲与她的关系一模一样:既细心周到,又处处设限防备。刮风了,下雪了,她会一连几次打电话嘱咐男朋友增减衣服。男朋友在司法部门任职,工作很忙,有时顾不上给她打电话,她就心焦得坐立不安,没完没了地打寻呼,问对方在哪里,在做什么。这种毫无个人空间的“恋爱‘终于搞得男朋友不堪忍受,向她提出分手。绝望中的她爬上高楼,想用死来惩罚“抛弃”她的男朋友……
家庭心理治疗家博文认为,二人关系是容易产生压力的。每当一个二人系统遇到问题时,就会自然地把“第三者”扯入系统中,作用是减轻二人之间的情绪冲突。这“第三者”,有时是别的异性,有时是孩子,有时是某种癖好。事实上,我们在这个家庭中就看到,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女儿成了丈夫的“第三者”,工作成了妻子的“第三者”。“三角化”使这个家庭得以稳定地维持下去,但孩子却成为一个人格障碍患者,自己活得痛苦,也难以给他人带来幸福。
用系统论观点看家庭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受系统内其他成员影响:个人行为影响系统,系统也影响个人的行为。这种相关的连锁反应,导致许多病态的家庭现象;而一个人的病态行为,也常因配合家庭成员的心理需要而被维持。因此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入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对象,所以近年来家庭系统治疗在国外发展得很快。